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场深层次变革 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

2019-2-23 | 天津热线 | WWW.TJOL.NET

李清来自河北张家口,到北京工作已经6年了。今年他最期待的就是京张高铁,这条新线预计将于年内开通,届时他从北京回老家只需约1小时。借着冬奥会的东风,张家口也将融入“首都1小时交通圈”。

与铁路一样,新机场也蓄势待发。目前,“凤凰展翅”造型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室内装修、设备调试、校验试飞等各环节,将于今年9月30日实现正式通航。从空中俯瞰,这座燕赵大地上的“钢铁凤凰”,傲立天地,展翅欲飞,将为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插上腾飞的翅膀。

“5年来,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京雄城际、京沈客专、京唐城际等轨道项目正全力推进,京昆、京台、京秦、首都地区环线、兴延、延崇高速平原段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轨道上的京津冀’‘车轮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京津保1小时通勤圈的辐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介绍。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京津冀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也在推进。5年来,京津冀三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符合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的合作不断增加。

在北京北部的河北承德,一个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交易、数据应用为一体的大数据小镇开始形成。由于北京产业限禁名录明确规定禁止新建和扩建数据中心,这里由于土地成本低、能源供应好、温度适宜等诸多优势,迎来嵌入大数据产业链的难得发展机遇。据悉,目前承德与京津沪等地30余家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大数据战略合作,项目总投资约685亿元,包括美团、滴滴、360呼叫等众多知名企业都在承德投资部署大数据智能化应用。

“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承接”,一对对看似互斥的关系,蕴藏了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金钥匙。

渤海湾,从北至南分布着秦皇岛港、唐山港、曹妃甸港、天津港、黄骅港等港口,曾几何时,低质量重复建设、港口之间恶性竞争。《规划纲要》出台后,明确了天津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定位,与河北省的港口形成合作、错位发展。2014年8月,天津港集团和河北港口集团共同出资、分别持股50%设立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津冀港口企业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同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现代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正如有学者说,京津冀一体化,公共服务定成败。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血管外科病区,从香河县安头屯镇赶来看病的患者肖淑凤老人告诉记者:“我患糖尿病10多年了,这次孩子把我从家送到潞河医院,也就一个来小时,咱这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都很好,出院以后回去结算医保也很方便。”

“天津武清和北三县医疗协同源远流长,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快速推进,京津冀更为紧密的医疗协同发展成为可能。”潞河医院院长纪智礼说,潞河医院作为通州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建设通州区北三县跨域分级诊疗体系,建立通州区北三县急救体系、慢病管理中心、智慧化医院等,让北三县百姓享受到北京同质化医疗。

据悉,北京市2018年的重点工程项目中,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项目达88个,占比约1/3。这88个项目包括北京新机场、延崇高速、延庆冬奥村、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太行山绿化三期等,涉及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建设、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设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5个方面。

开启经济增长新引擎

夜晚从高空俯瞰京津冀,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中,会发现几座城市的边界处,明暗的区分依稀可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也就是将这个边界模糊的过程。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既有大城市病的困扰,又有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的弊端。作出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想,人们感叹那恢宏的气势,同时也对怎样推动实施这宏大构想而抱有疑问。

2019年1月18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

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钥匙被再一次强调,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可持续发展”这道考题面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都默默地败下阵来。只有充分发挥“人”创造力的科研、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才能稳稳地站住脚跟。

京津冀三地之中,北京集聚着最多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如何让北京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转向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效应,是摆在协同发展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

“中关村”,3个字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意义之重要,可以找出数不清的词汇来形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作为第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基因和敢于冒险的文化辐射向广阔的天地。

5年间,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园区陆续落成。这些园区“带土移植”、充分对接,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整体增强。现在,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过7400家,一张科技创新的京津冀地图正从模糊的底板上逐渐清晰起来。

1 2 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钟超 尚文超 编辑:天津热线
天津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加入我们
天津热线 WWW.TJOL.NET
Copyright© 2013-2020 tjol.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