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场深层次变革 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
天安门向东30公里,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之畔,一幢幢新建楼宇拔地而起。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迁入通州,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启用。一座焕发蓬勃生机的新城,让人们对这里的未来充满希冀与憧憬。
北京西南方百余公里,在碧波荡漾的白洋淀之畔,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从内而外初露峥嵘。一望无际的人工培植小树苗在风中摇曳、茁壮成长,新区去年启动的10万亩苗景兼用造林工程“千年秀林”计划,为新区带来了无垠的绿色和希望。
春回燕赵气象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两翼”的成果,真切地写在大地上,暖在人心里。
时针回拨至5年前,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
关键子落,满盘皆活。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顶层设计开启了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征程。从更宏阔处看,以建设以首都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的京津冀地区,承载了推动中国实现全局均衡发展、改变经济发展“南强北弱”的状况、深刻重塑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地理版图格局的历史使命。
迈上协同发展新台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步入前门东侧的北京规划展览馆大厅,一座巨大的青铜沙盘,如同一个大棋局,清晰展示着京津冀的区位地理格局。
从棋局上看,京津冀西抵太行,北倚燕山,东临渤海,南踞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里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遥相呼应。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擘画京津冀发展蓝图。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定位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协同发展,如何破题?怎样打破京津两地对于资源的“虹吸效应”,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京津冀推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必须要树立区域‘一盘棋’理念,交通一体化先行,产业一体化作为突破口,而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关键所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指出。
铁路交通,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