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天津港港口创新路上的“蓝领专家”孔祥瑞
练就“听音断病”的绝活,成为港口“门机大王”“排障能手”……扎根天津港一线生产创新40多年的孔祥瑞,为当初的执着感到庆幸。
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成长为“蓝领专家”,孔祥瑞先后主持各类技术创新项目180余项,多次填补我国港口系统设备接卸煤炭的技术空白,成为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代表。
初心立志挑大梁
沿海河出口向渤海湾进发,两岸港泊巨轮、车来货往,门机岸桥忙碌不息……这里是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天津港,孔祥瑞工作了45年。他在这里执着创新、挥洒汗水,也在这里见证天津港的蜕变与腾飞。
“我的初心,就是把工作干好,做一名好工人。”谈及当年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理想,孔祥瑞说,当初就是怀揣着踏踏实实、多学多做的质朴想法,再苦再累也不抱怨。
孔祥瑞的师傅金贵林是天津港有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名师出高徒,金贵林手把手地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祥瑞。“那时候我意识到,技术能够改造设备、解决问题,从此立志要做一名像师傅那样优秀的工人。”
彼时,天津港门机设备经常出问题,维修周期长、装船速度慢,港口作业量提升遭遇瓶颈。孔祥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他主动挑起责任,开始钻研技术。专业维修工来了,孔祥瑞就一步不离跟着,哪里不懂就追着问。
刻苦钻研、执着创新,孔祥瑞很快成了生产队第一个操作、维修“多面手”,“‘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就是我的座右铭。”
为解决实际工作中“卡脖子”的问题,他利用休息时间翻资料、查数据、学理论……遇到新技术难题,通常是一宿一宿不睡觉,非得钻研透了不可。
两年前,大家眼中不知疲倦的孔队退休了,但他爱钻研问题的习惯依然没变。“要守住初心,就得付出一辈子,支撑自己的初心承诺。”这句话正是孔祥瑞诠释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岗位课堂出真知
要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就得靠在实战中积累经验。这些年,孔祥瑞以岗位为课堂,把问题当课题,真正做到了“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再把活知识变成真本事”。
直到退休前,孔祥瑞都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至少爬两台门机,检查设备隐患。码头上每台门机有什么特点,他早已做到了门儿清。“每天围着设备转,肯定会有发现。”孔祥瑞“听音断病”的绝活,就来自实践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