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有一条来自宇宙的新短消息,请查收!这条“新提醒”来源未验证
去年8月~10月,加拿大氢强度测绘实验(CHIME)团队监测到13个有重复讯号的无线电信号。这些讯号来自15亿光年之外,被称为快速射电暴。
消息一出,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呼喊“不要回答”。天文学大咖表示“有待观测”。科幻作家刘慈欣发声,回应的事要“慎重一些”。
CHIME团队的成员滕杜卡尔对媒体回应,这些快速射线暴“能量巨大”,每秒的数据量接近13T,“不太可能来自外星人”。
这或许让许多人既松了一口气,又感到失落。
1967年11月28日,英国天体物理学家乔斯林·贝尔和她的老师安东尼·休伊什,用剑桥穆拉德射电天文台的行星际闪烁阵列监测到来自宇宙的无线电信号。信号非常规律,发现者一度怀疑它来自外星生命,甚至将其称为“小绿人1号”(LGM-1,外星高级智能生命)。
很快他们发现,信号的发出者其实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脉冲星无线电信号,引起了轰动。有摄像师拍摄时,要求贝尔挥舞双臂,边跑边喊“瞧,朋友们,我发现啦”。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戴上“眼镜”和“助听器”的人类努力把脸凑向宇宙,想多看见听见点儿什么。我们关心脚下的土地,关心粮食和蔬菜,也好奇头顶有什么。某颗恒星的亮度骤减、某段可疑的宇宙信号,都能让人激动不已。如今这些暂未找到科学解释的快速射电暴,也是其中之一。
英国科幻大师亚瑟·克拉克曾说,“也许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或者我们不是,两者都一样可怕”。1945年,他在英国《无线电世界》杂志发表论文,论证用卫星进行全球范围无线电通信的可能性。他的设想在15年后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变为现实,全球通信卫星的静止轨道因此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科幻作家的设想有些实现了,有些还停留在想象中。
1966年,美国作家厄休拉·勒古恩曾在小说《罗卡农的星球》中创造了一种名叫“安塞波”(ansible)的技术,能够制造出星际间的即时通信装置,这个名词是从“answerable”(可以应答)演变而成。其他科幻作家后来也开始使用这个设定,20世纪80年代,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就曾在其作品《安德的游戏》中,让主人公使用安塞波技术远程实时指挥前线的舰队,跨越数光年的距离跟虫族打仗。
科幻作家无法替科学家完成工作,但也有不少设想是基于已被论证有可行性的技术。比如利用虫洞进行星际通信,或是像刘慈欣《三体》中写的那样,用太阳作为信号辅助器,给三体文明“回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