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账本”里的40年民生巨变

2018-12-7 | 天津热线 | WWW.TJOL.NET

  一组消失的数据

家境越来越殷实、消费品越来越多样、档次越来越高……然而,有一组数据却在安邦才的账本里消失了。每到秋末冬初,东北人家都会买上白菜、萝卜等“秋菜”,腌渍、贮存,作为漫漫冬季里餐桌上的“新鲜蔬菜”。“1976年11月‘秋菜’上市,家里花了18.48元买了500斤白菜、260斤萝卜。”安邦才说,“那时候我和妻子上班、孩子上学,饭盒里的主菜就是白菜、萝卜。”

如今,安邦才的账本里却难觅“秋菜”踪影,“现在冬季到市场随时都能买到新鲜蔬菜,品种多,白菜、萝卜再也不‘当家’了。”安邦才开玩笑地说:“我的胃口高贵了,海参鲍鱼任我买,羊肉牛排任我选。”

与“秋菜”一同在账本里消失的还有各种票证。“我清楚记得1980年还是‘托人’凭票买的那台黑白电视机。”安邦才说,票证从“流通领域”悄然进入了“收藏领域”,热爱收藏的他珍藏着全国17个省的数百枚粮票、布票及各种“商品购买票”。翻阅着一张张票证,回忆着凭票购物的年代,对比着当前越来越丰富的商品、越来越便利的网上购物,安邦才感慨不已。

  一种不变的向往

作为父亲和丈夫,安邦才至今对40多年前的一次春节山东探亲之行感到愧疚。“当时亲戚代买了两张去山东烟台的3等舱船票,让我们‘睡宿好觉’,但3等舱每张票价4.6元,而统舱票价是3.1元,两张票差价加起来有3元。”安邦才说,3元当时差不多能买30多斤玉米面,“为了省钱,我和妻子把票换成了统舱,那一夜,还不用购票的两个女儿在统舱冻得发抖,我们把衣服披到孩子身上,也是一夜未眠。”

家庭年收入从千元到十多万元,安邦才早已不再为“吃穿”发愁,也不会用玉米面来衡量船票的差价,“如今的账本里,家里食品支出大幅下降,旅游、娱乐、收藏等文化消费明显增加。”

一组数字背后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近10年,安邦才先后外出旅游7次、177天,“我们去了123座城市,花费了35230.93元。”最让安邦才自豪的是4年前的那次红色之旅。2014年9月13日至10月30日,他和妻子用48天的时间,重走红军长征路,从江西瑞金到贵州遵义,再到陕西吴起,以一种独特方式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

从舍不得3块钱到花费3万多元出游,安邦才的家庭“小账本”如同国家这个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这滴水形象地映射出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安邦才每次旅游到一地,都会到邮局请工作人员在他事先手绘的地图上盖上邮戳,“我希望能盖到更多地方的邮戳,见证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新华社大连12月6日电 题:家庭“小账本”里的40年民生巨变

新华社记者蔡拥军、郭翔

1 2
来源:新华网 作者:蔡拥军 郭翔 编辑:天津热线
天津资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加入我们
天津热线 WWW.TJOL.NET
Copyright© 2013-2020 tjol.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